春秋时期伯牙和子期的故事所传递的是何为“知音”、 知音难觅,伯牙心子期之谊,也成为人人关系的范本,也是在这一层面,他们的故事广为传播、家喻户晓。架起他们联系组带的桥梁是一张琴, “琴”与今人亦息息相关、成为艺术的标志,然若在“琴”前加一“古”字,立时“知音”锐减。伯牙所善之琴,是今日我们所云古琴范畴。伯牙与子期是极具艺术审美和艺术鉴赏之人,他们之“善鼓琴”与“善听”,是高洁、超俗的,是一种进入至高境界的交流和碰撞,这种境界也必将是一种阻绝, 那就是不谙高山流水之音者。这是古人先贤树立的标高,作为交流媒介的古琴也成为“雅” 和有思想艺术境界追求的象征物。
在经历了一段物质化、洋化与逐俗的历程后,21世纪又峰回路转,以昆当艺术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为标志,开启了重视传统与传承的新时期,昆曲之后,继之古琴成为中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第二项代表作。这应该不是一种巧合,而能够看出昆曲与古琴之于传统文化、传统艺术的代表性。他们本分属不同的艺术领域,一为戏剧,一为音乐,但共同的是他们臻于戏剧领域、音乐领城极致,阳春白雪,典雅细腻,意境旷远,寄情深邃,成为精英文化和古典艺术的至高典范。
余言及古琴,属于隔行,敬而远之。然古琴界刘晓枫先生大名,缘了我们共同弟子雅欣之故,早有耳闻,并生敬仰。 故而,初次见面印象极深。记得那是在沈阳七弦古琴的一次活动中,先生由远而近,迎面而来,余之所感,比想象的要牛